中国企业探路可持续发展,ESG主流化趋势显现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: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。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。


自从2016年7月,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出台《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建立强制性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制度以来,ESG(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)已经走过一开始的生涩和茫然,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,不得不做出选择。而ESG所释放出来的价值与活力,也在以品牌形象、资本投资等形式反哺企业,推动着企业获得更好发展。


“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上市公司在环境、社会及治理层面做出了很好的实践。企业想要充分利用ESG需要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要求,为未来发展储备动能。”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。


据中国ESG研究院报告,A股上市公司发布ESG相关报告的,2018年为872家,2021年达到1130家。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分析,截止到2022年4月30日在巨潮资讯网上披露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共有1366家(剔除2022年新上市的公司),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9.42%。


事实上,无论是大型国企,还是新兴的民营企业,多年来大家将公益、职工关爱、爱绿护绿、内部管理提升等作为长远发展的基本选择。


置于ESG评价体系中,公益是Environmental(环境)、Social(社会)和Governance(治理)这三个维度的二三十个项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因此,要认识到公益不仅仅是企业向社会的输出,也是社会向企业的正向输入,可以推动企业树立品牌,获得认可。同时,也应当鼓励企业以ESG管理体系来规范各自“淳朴”的ESG行为,让这样的行为成为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本。


公益行动作为企业在社会维度中所做出的实践,企业应当通过培训教育、学习宣传等各种途径,在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中牢固树立‘社会公益’理念,将公益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基因中,能够在全企业上下营造公益氛围。


ESG中E表示环境,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,也是可以定量分析的关键基础。而环境的关键表述则是绿色低碳发展。


从强调环境影响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,ESG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,但发展迅速。6年时间,我国已经逐步找到一条立足当下,又面向未来的ESG中国化发展之路,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也随之建立。


经国务院同意,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、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《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了支持和鼓励绿色投融资的一系列激励措施,同时强调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作用;


2018年,证监会修订的《上市公司治理准则》中,确立了环境、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;2020年10月,生态环境部、国家发改委、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》,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;


2021年12月,九部委联合印发《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正式启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;


当前中国ESG信息披露还缺乏规范性和专门的引导,企业发布ESG报告基本是自愿性的。在今年,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、制定印发《提高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》,国资委的相关举措,明确了中央企业未来的工作方向,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强化社会责任意识、建立健全ESG治理体系提供了目标和指引,也为推动我国ESG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。


(摘自《新京报)网络平台  网址: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748982921516106670&wfr=spider&for=pc